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「東方之珠」和「亞洲國際都會」

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香港新闻 >

香港文學泰鬥 劉以鬯 逝世

本文发布时间: 2018-Jun-18
本文内容:

2018年6月8日14時許,“香港文學泰鬥”劉以鬯(chàng)去世,享年99歲。其曾經影響過王家衛的兩部作品《酒徒》《對倒》以及另一部作品《寺內》日前剛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內地出版。  香港特區政府致哀:文化界一大損失 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,字昌年,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,祖籍浙江寧波鎮海。1941年他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之後,就職於重慶的《國民公報》副刊。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。1948年由滬及港開始了編輯報紙副刊、雜誌並同時寫作的生涯。因為之前並沒有文學上的聲名,劉以鬯在香港開展生活要艱難得多。1952年,他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地輾轉辦刊,五年後因病回港,為謀生,大量寫作通俗小說。他兼具作家與副刊編輯的雙重身份,曾主編過《國民公報》《香港時報》《星島周報》《西點》等報刊雜誌。1986年,他創辦了月刊《香港文學》任總編輯至2000年。2009年劉以鬯被香港公開大學聘為榮譽教授。  說起劉以鬯,人們很自然地會將他的一生與香港文學的發展和變遷聯系在一起。2010年,當香港書展首次設立“年度作家”獎項時,他眾望所歸成為第一位獲得這一殊榮的年度作家。那一年他91歲。此外還屢獲香港政府頒獎,2001年7月獲頒榮譽勛章,2011年獲頒銅紫荊星章,隨後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“傑出藝術貢獻獎”及“終身成就獎”等。  6月9日上午,香港政府新聞網發布消息,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9日上午表示,對劉以鬯教授離世表示深切哀悼,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問。劉江華說:“劉以鬯教授一生推動香港文學藝術,是香港的文學泰鬥,其貢獻惠及多代香港作家。他的離世是文化界一大損失,我們永遠懷念他。”  創作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  劉以鬯畢生致力於嚴肅文學創作,在他看來,一種好的文學需兼具試驗性和實踐性,他本人也因此成為香港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家。他的文學作品並不算多。1936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《流亡的安娜·芙洛斯基》,著有《酒徒》《寺內》《打錯了》《島與半島》《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》《模型·郵票·陶瓷》《對倒》等作品。其中《酒徒》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,他以自己為原型,講述了文人在香港面臨的理想與現實困境,通過主人公在純文學與商業化中的搖擺,以及人在理智與眩暈中的遊移,探討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。“對倒”是集郵方面的名詞,劉以鬯也是集郵家,他的愛好和創作會緊密聯系起來。  導演王家衛的經典電影《花樣年華》的靈感就來自於劉以鬯的作品《對倒》。在《花樣年華》片尾字幕中,王家衛曾向這位“上海情結”先驅致敬。有媒體認為,梁朝偉在《花樣年華》中飾演的角色周慕雲就是以劉以鬯為原型的,剛剛到香港,人生地不熟,還要寫小說為生。之後拍《2046》也是這種風格的延續,《2046》在內容上借鑒了小說《酒徒》。《酒徒》還曾被拍成同名電影,由張國柱、溫碧霞主演,這一版很忠實於原著。  導演王家衛於昨晨在微博悼念:“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——悼劉以鬯先生。”這句“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”,就是電影《2046》的臺詞,而這句臺詞最早的出處就是劉以鬯小說《酒徒》。  大學時代住張愛玲隔壁  劉以鬯文學成就卓著,同時無論在重慶、上海,還是香港,他一直都活躍在文學編輯崗位,培養了相當多的青年作家。  2015年9月18日,劉以鬯接受了媒體采訪,講述了自己與不少知名作家的故事。劉以鬯說:“我與徐訏就常常見面。徐訏那時在重慶一家銀行擔任研究員,住在川鹽銀行的宿舍裏。他住的地方,是頂樓,面積很小,低低的屋梁上,用撳釘釘著兩三張明信片。明信片上是他自己寫的新詩。在戰時的重慶,當我為《國民公報》編副刊時,徐訏不但常有稿件交給我發表,還常常介紹中央大學學生的稿件給我。”  劉以鬯還曾提到張愛玲,在大學的時候,“我常常看到張愛玲拿著稿子去投稿。她是剛剛投稿,還不出名。她也不認識我,我因為住隔壁,所以能看到她。見多了,才知道她叫張愛玲。我那個時候也剛剛開始寫稿。”
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(arbitration agreement)。

依据《伯尔尼公约》、香港、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,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。

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“东方之珠”和“亚洲国际都会”,香港是本站的业务地点。

本网站是"非商业"(non-commercial),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。


2024-Mar-04 02:03pm (UTC +8)
栏目列表